4月21日下午两点,贾新平熟练地系紧工作服,开启午后的“巡山”之旅。在他身后绵延的是神东煤炭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20平方公里的沙棘经济林带,之前起伏的沙丘已被连片绿意驯服成柔和曲线。
图为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彩库宝典大全资料生态林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贾新平亲历着这片土地的沧桑蜕变。尤其是在成为神东专职护林员后,他更是将根深深扎进这片山林,每一株草木都牵动着他的情愫。“油松的松针发黄就要警惕松毛虫,沙棘根系裸露超过5厘米就得补土。”“杨树树皮出现纵向裂纹超过3毫米就需要注射杀菌。”“榆树叶背面出现红色突起物须连续3周喷洒杀螨剂。”说起这些植物的养护方式,他眼中瞬间亮起光芒。
旁人眼中的巡山或许简单,但在真正的巡护过程中,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检查每个所到之处,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综合判断山林情况。每次巡山,贾新平都会仔细观察每一棵树、每一片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火灾或破坏山林的细微线索;他也会仔细做好管道养护,让地下如毛细管般的管道将处理后的矿井水精准输送到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的根部。
此时,山脚下的水处理中心轰鸣运转,来自哈拉沟煤矿和大柳塔煤矿的矿井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三级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清水,正通过217公里管道滋养着示范基地上的这片绿色屏障。
贾新平说:“通过神东‘井下水库-地面处理-生态回用’三级利用模式,每年可转化利用矿井水620万立方米,满足百万亩生态林灌溉需求。”
图为大柳塔煤矿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寒暑交替间,从春日的苗木养护到秋日的除草作业,每个环节都浸润着贾新平的汗水。指着面前的一棵油松,他说:“这株油松是前年补种的,眼前这片是油松、白皮松、侧柏,那边是桃树、梨树、杏树……这里生长着几十种不同的树种。”贾新平对每棵植被的名字都如数家珍,对他来说,植被管护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松树旁的防风支架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从启泵浇水到植被看护,从森林病虫害防治到野生动物保护,护林员不遗余力地维护着这里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这些年我们还救助了很多鸟类动物,每次看到这些鸟儿在我们的帮助下重新飞翔,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贾新平指着远处鸟声传来的方向说。
图为贾新平正在启动水泵浇灌山上植被
为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近年来,神东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提升治理水平。累计治理面积606平方公里,累计栽植4900万株乔灌木,植物物种数增加到134种。
其中,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以哈拉沟煤矿72平方公里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沙棘经济林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矿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为主要内容,目前已建成沙棘经济林20平方公里,综合示范区7平方公里。生态防治带来了可观的生态效益,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6%以上,植物群落由以油蒿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以沙棘为主的灌草群落,微生物和动物种群大幅增加,改善了降雨量少且不均匀的状况,逆转了脆弱生态环境退化方向,将沙漠变成“绿洲”。
这些跃动的数字,正为神东实践“两山理论”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当黑色矿井涌出绿色财富,黄沙深处的生态革命也已开出璀璨繁花……
远远望去,贾新平亲手补种的沙棘苗,如今根系交织成网,为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重建栖息走廊;每日记录的点点滴滴,则化作沙棘林下悄然萌发的花花草草,山上动植物的呼吸与矿井水的脉搏同频共振,让这片曾被风沙吞噬的土地,重新书写人与自然共舞的生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