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看这期封面,一望无垠的蓝天下咱们的电厂雄伟矗立着,闪闪发光,真气派啊!”浙江公司北仑电厂集控室内,年轻的操作员小徐拿起5月12日刚印刷出的《北电技术》三十周年特刊,兴奋地递给正在检查图纸的老师傅王工。“三十年了,不容易啊!”王工扶了扶眼镜,接过杂志,指尖轻轻拂过封面,“想当年,我们刚接触那些进口大家伙,两眼一抹黑,全靠啃《北电技术》上的文章,一点点摸索。那时候,它就是我们的‘活字典’‘引路灯’。”
图为第105期《北电技术》封页
镜头回转到1986年的人民大会堂,该厂一期工程第一个国外进口设备合同(1号机组汽机岛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1988年1月,宁波北仑算山小山丘上,该厂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亚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正式开工建设,它向全世界展示一种新的姿态,那就是中国电力从此将以更大的步伐、更宽阔的胸怀与国际技术接轨。
图为该厂一号机组主厂房打下第一根钢桩
“这些进口的大家伙搞不明白啊,怎么办才好!”“咱们国内可以借鉴的电力技术资料太少了,这些国外的文献太复杂了!”作为首个世界银行投资的火力发电厂,当时的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及时吸收和消化国外技术成为了当时工程师面临的重大难题。这并没压垮当时的北电建设者们,反而激发了他们越战越勇、非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斗志。该厂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积极拥抱先进技术。率先在国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了一批具有一级资质的部省属骨干建筑、安装企业承担施工安装任务,一期工程主厂房内的循环水进排水隧道采用盾构法开掘,“三机抬吊”成功将305吨重的发电机定子吊装就位。1991年的10月和1994年的11月,两台引进机组顺利建成投产。
“这些是浙江省电力工业现代化建设中首次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可得好好保存下来,是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对啊,对啊,这些好东西应该让大家都学起来,可不能浪费!”会议桌上大家情绪激动地讨论着。“那时候大家都不专业,挤在不到15平的办公室内,拍着桌子喊着要办一本属于北电自己的科技期刊”,主编史健赟回忆道,“这消息一出,大家立刻忙碌起来,踊跃投稿的工程师,恶补排版知识的编辑团队,每个人都想把这本科技期刊做细做好。”从第一页油墨飘香到如今数字化的跃动字节,这三十年的每一期刊物,都是技术思考、技术沉淀的缩影,见证了北电技术的澎湃浪潮。
2000年9月,北仑二期3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全部建成投产,该厂以300万千瓦装机容量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2006年7月14日,该厂三期工程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建设,两台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于2009年6月全部建成投产,开创了在滩涂灰渣场地上建成百万千瓦机组的国内先例。而今该厂两台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百万机组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今年全面投产,届时一座拥有9台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734万千瓦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火电厂将在祖国东海岸巍然矗立。
图为该厂一期改造项目建设现场
《北电技术》始终跟随着企业发展的步伐,奔跑在“引进、消化、吸收、总结、分享、提升”的技术共享赛道上。《北电技术》密切结合北电生产实际,设置“特约话题”“本期关注”“每期专栏”“技术论坛”“讨论与建议”“经验交流”“科技纵横”“简讯”八大内容板块,记录总结北电从最初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后来国产化替代的攻坚克难经验,从节能环保的持续投入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过程;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触觉,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传递给一线读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为一线员工的奇思妙想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技术交流进步,担负北电“培训园地”和“科技摇篮”的重任。
全国首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扩容提效改造,三期机组控制系统及汽轮机DEH系统国产化突破,引风机汽电双驱、循泵改造,煤场封闭、脱硫废水零排放、智慧喷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机组经济环保灵活性大幅跃升。该厂运行部主任罗立权细数着近些年一系列重大成果,“这200余项技术改造与4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北电技术》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让我们时刻保持着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图为李国明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讨论技术难点
目前,《北电技术》已累计发行105期,共发表各类文章2000余篇,是电力系统内论文水准高、版面质量好、有较高影响的优秀内部刊物之一。刊物深度融入劳模工匠成长轨迹,形成了“技术沉淀-经验反哺”的双向赋能生态:一方面,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张立为代表的技能人才,通过系统研读刊物中设备运维案例、技术创新专题,在电力生产实际工作中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这些扎根一线的实践者又将现场经验凝练为《经济煤种掺烧“全价值链”效益分析》《智能防误系统在电气开关操作中的探索应用》等实操指南反哺刊物。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使《北电技术》既成为工匠们随取随用的“技术充电站”,又化身行业经验共享的“智慧转化器”,持续焕发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命力。
三十年的时光打磨,《北电技术》不仅仅成为一本专业技术期刊,更成为了几代北电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不断转换。它承载着知识的传承,更传递着一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北电精神”。
2023年该厂4号机汽包安全阀先后两次动作,对机组工况造成扰动,高负荷安全运行存在隐患。借此契机,运行部青年岗位能手崔子铎向专家请教并查阅文献,完成了关于汽包安全阀动作分析的文章,把它记录分享在《北电技术》中。“前辈们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钻研技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文章中那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抽丝剥茧、追根溯源的分析方法更是使我大受启发,希望我的文章也能给大家提供帮助!”第二次发稿的崔子铎在交流会上自豪地分享到。
“十四五”期间,该厂以“三改联动”为抓手,全力推进煤电机组“绿色化、清洁化、智慧化”升级,着力打造“三生融合”电力企业标杆。第一次发稿的青年操作员黄日华暗下决心,“目前,高压供热、集中供气、智慧供热及废水高效梯级等技改项目正有序推进,我要继续钻研深耕《北电技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十而立,初心如磐。《北电技术》不仅记录了该厂从一台机到九台机,从亚临界到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的辉煌历程,更将一代代北电人的智慧、汗水与梦想融入其中,化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正如主编史健赟在三十周年寄语中所写:“我们不仅是历史的书写者,更要成为未来的构建者——因为每一页翻动的纸张,都正在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能量。”